浏览量:0

幼儿在哪里?如何看见并支持幼儿发展?

2022年11月28日 10:00
网站首页    资源中心    专家讲坛    幼儿在哪里?如何看见并支持幼儿发展?
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,国家通过指导性文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纲领,明确把观察作为幼儿园教师入职的必修课,同时,极力倡导把观察幼儿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,引导幼儿园注重提高教师观察、 解读幼儿的能力,从而立足观察提升幼儿活动的质量。可以这样说,观察幼儿行为,这既是一种专业能力,也是教育智慧,其中最为关键的是:幼儿在哪里?如何看见幼儿?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发展?

Q1:幼儿在哪里?

似乎,幼儿就在那里,但细细追问:“幼儿今日去了哪里,玩了什么?”“凡凡今天分别在哪里活动?和谁在一起?他有什么新发现?遇到了什么问题?”有些教师内心就开始焦虑:我就在孩子身边,却回忆不起他们去了哪里,甚至连自己 在这一天里做了什么,也不是很清晰了……
什么时候,我们能看见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睛,看见孩子活在当下的认真的脸庞,看见孩子汗流满面也浑然不知,看见孩子刚因冲突哭泣转而又兴奋起来的神情……其实,当我们愿意发自内心地成为孩子的朋友,当我们静静地站在孩子身边,认真看着孩子,我们就能够看到每一个真实的孩子,看到正在那里活泼而又生动的孩子。

Q2:如何看见幼儿?

这是一位男老师分享的一个故事:

两个女孩手握彩带走到我面前,用手指了指美工区垂挂下来的麻花状装饰条,请求我帮她们编织 一下。我非常为难,直接告诉她们:“我不会编,你们去找吴老师,她编得很好的!”两个女孩听我说完,一脸认真地看着我:“王老师,你难道不是老师吗?”她俩叹了口气,互相望了望,失望地离开了……

故事很简单,但孩子的需要,仅仅只是我们眼睛看到的“请老师帮忙编个装饰条”吗?“看见”,意味着要看见孩子的根本需求。两个女孩需要的是由老师陪着,一起工作,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……只要老师真正看见孩子,即使老师不会,也能在这个故事中支持孩子有更好的发展。
“看见”,应该是一连串行为的组成,用我们的眼睛、耳朵、心灵等所有感官去感受现场有关孩子的一切,捕捉有价值的信息,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基本的分析、判断,去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感受、兴趣、经验以及可能的需要。试着让自己在现场慢下来、静下来,用心去看、去听、去聊、去感受。比如,身在某一个现场,给自己设置一些可实现的小目标:“贝贝在建构区是否正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?”“雨轩在玩拼图,她遇到问题了吗?是怎么解决的?”看得更投入一些,目标聚焦一些,我们就能看见更多的东西。
教师要了解和理解幼儿,最为核心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。通过观察,教师可以洞悉幼儿当下的兴趣倾向、 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需要,可以判断教育行为和课程组织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当下需要,应该做怎样的调整。同时,教师通过有温度的观察,体现对幼儿的关注与尊重,体现自身的专业理念与能力。

Q3:如何支持幼儿?

有温度的观察,不是技术,而是高质量教育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教师借助观察,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捕捉他们的兴趣与需要,了解他们的经验水平,同时对接 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 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 内容、组织方式、环境和资源的适宜性,进行动态的调整与改造以及动态评估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与每 一天课程建设的质量。 有温度的观察,不仅要求教师用心去看、去听, 也要求教师去思考、去分析,解释看到与听到的,建构或赋予其教育上的意义,更要求教师依据精准解读想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,以“学” 定“教”,因人施教。 
如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所言,观察的真正目的,是教师主动地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中找到能够读懂幼儿思维的细节,找到解读幼 儿心灵秘密的密码, 找到支持、帮助、 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。 通过观察,为教师评价幼儿的动态发展提供具体、精准的资料,使教师发现幼儿游戏和生活中的闪光 与面临的挑战、 发展机会等,并给予幼儿积极有效的反馈,从幼儿的心理逻辑(发展规律、年龄特征、学习特点)的角度,不断理解并尊重幼儿, 明晰课程是幼儿的课程。所以,课程应该来源于教师对幼儿 生活和游戏的观察。
在观察实践中,教师要明晰科学观察与高质量课程之间的关系:观察是教育的起点,是设计课程的前期。教师要重点探索并建构“从幼儿到幼儿” 的课程建设路径:先观察幼儿,观察和记录教师所看见的;再解读信息,解析幼儿行为背后的信息;随后制订计划,开发、设计活动课程;实施计划,组织、实施 课程活动;最后评价调整,同时积累每一步操作的具体方法与操作经验。
以某次沙水游戏“寻宝”为例。

沙水池中,萌萌大声说:“我找到了一个小海螺!”贝贝也喊:“看,贝壳!”她们的叫喊声,吸引了其他 的孩子, 纷纷在沙中寻找自己的 “宝贝”。轩轩找到了石头:“看,我找到了!”晶晶一直努力地寻找,却没有收获,特别难过:“好希望能够找到宝贝!

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并有效支持幼儿游戏的推进,教师做了以下两件事情: 

1、持续观察,全面、深入地了解幼儿在该区域的行为信息,特别是游戏兴趣的倾向以及游戏结果的发生概率。

2、师幼对话,以20名大班幼儿为样本,通过问答式的对话,了解幼儿对相关问题的兴趣和基础经验。问题:今天你们找到宝贝了吗?找到了哪些宝贝?在哪里找到宝贝的?想要寻找到更多宝贝,我们可以怎么做?对话结果显示:没有找到宝贝的有12人;有所收获的8人,其中3人找到1个,最多的找到9个,其余2—8个不等, 分别挖到了贝壳、小海螺、小石头、海洋球以及其他的“宝贝”。有的是在沙水区攀爬架附近的沙子里挖到的;有的是在轮胎下面的沙子里找到的;有的在靠南边围墙附近的沙子里,挖了很长时间,挖到两个贝壳……

就最后一个问题,有所收获的 8个孩子提出:“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合作找;在找到宝贝的地方,大家分头找,还可以比赛,谁最快找到或者找得多,就谁赢…… ”没有找到的12个孩子则表示,“我们去他们找到的地方挖一挖,还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,就跟以前玩的寻宝地图一样……
于是,教师重点做了两点支持:

1、材料投放。

根据幼儿需求,投放不同难易程度的地图,让幼儿主动与地图进行互动。这期间,教师更加关注幼儿在使用地图时的前期经验表现与面临的挑战。

2、时空支持。 

教师退到幼儿的背后,让幼儿有足够的自主游戏体验的时间和机会,并持续观察每个幼儿和他人以及环境的互动,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、能力和发展过程。 

观察不是一项任务、一种技术,而是一种教育哲学、一种课程思想。幼儿行为观察,需要关注“每一个、每一天”,如此才能助力教师成为“以专业的眼光和行为赋予孩子和孩子生活与学习以价值的人 ……”幼儿园教师要积累观察的方法,提升自身观察、解读幼儿的能力, 畅通和幼儿交流互动的渠道,并依据幼儿的兴趣、水平以及个性需求设计他们需要的课程,组织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,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和丰富多元的材料,使每个幼儿获得个性的发展、 满足和成功,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。同时,教师在观察并支持幼儿成长的过程中,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,体验教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,体验教育的乐趣和幸福。

栏目导航